时间管理是职场人士精进的利器

AA003 BP时间管理小组正方

Posted by Hao on September 22, 2019

参与成员: 王琨、娄武霞、ruolan

项目教练:皓同学

驻场教练:黎黎教练、康锋教练

观察员:liuxy


uprNnI.jpg

人类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到工厂进行流水线生产,走过了长长的一段现代化之路。在这进程中,人类通过制造工具,系统的、有目的的、有组织的工作行为都在一直进行着。进入新时代,人类工作的行为仍在继续,所不同的是的职场人士的受教育程度已经与往日不可同日而语——德鲁克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中将他们称作知识工作者。当今的知识工作者希望在工作的各个方面取得成就,以满足自己增长的欲望。他们希望生理上能够匹配工作的要求,心理上能从工作中获得满足,能够通过工作取得较好的社会地位、财富和权力。

德鲁克认为面对知识工作者的要求,只有富有生产性的工作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工作的的结果不变,但是工作的方式将会变得更加不同。例如同是制衣,手工制衣和机器制衣在结果上并无不同,但是机器纺织是更具创新的生产方式,在工作成果上更有效益,也因此是当今主流的生产方式。工作对成果的索取永无止境的。面对工作带来的挑战,职场人士也要投入越来越多的时间、以更加专业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知识进行应对。

如何做产生效益的工作?职场人士需要训练自己,管理自己的时间,将有限时间资源分配在科学决策、重要的工作推进,学习新知识和有贡献的成果产出上来。在这个过程中,不难看出职场人士时间管理的实践包括了掌握时间管理的技术,进行目标管理和自我管理。

时间是稀缺的资源,职场人士要利用心流提高效率

对于职场人士来讲,并不是所有的时间都能被使用。例如《华为高效工作法》描述了职业经理人每天的活动。“人们一般每8分钟会收到1次打扰,每小时大约7次,或者说每天50-60次。平均每次打扰大约是5分钟,总共每天大约4小时,也就是约50%的工作时间(按每日工作8小时计)。其中80%(约3小时)的打扰是没有意义或者极少有价值的。同时人被打扰后重拾起原来的思路平均需要3分钟,总共每天大约就是2.5小时。也就是说,每天因打扰而产生的时间损失约为5.5小时,按8小时工作制算,这占了工作时间的 68.7%。“

时间不能全部被应用恐怕不是最坏的消息。心理学家 Wilhelm Hofmann 主持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们醒着的时候,把大约1/4的时间用来抵制欲望。抵制欲望的工作和心无旁骛的工作效果是不一样的。可见虽然每个人都有一样的时间,但是相同时间内的产出确实是不均匀的,专注的不受干扰的时间才是职场人士最需要的。

当心流 ( flow )状态被心理学家发现以后,很快赢得职场人士的青睐。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将心流定义为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在心流状态里,人的工作效能会得到提高。

心流状态并不能随时随刻产生,需要通过一定的技巧来取得。软件开发管理经典《人件》指出,人们无法像开关那样随时启动流。需要缓慢的过程来进入状态,15分钟或更长时间的集中才能把自己锁定在流里面。在一个毁灭性的工作环境,很难甚至不可能进入流的状态。任何阻碍大家进入流的事情都会造成工作效率和满意度的降低。书中建议,人们记录不被打扰的时间,并设置每个人的「请勿打扰」时间。

运用时间管理工具,可以帮助人们管理时间,从而获得更多潜在的心流时间。米哈里·契克森米哈 (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在《生命的心流》一书中指出,“必须学会仔细管理时间,分析轻重缓急、加以安排,并简化损耗精力的例行性事务。并思考:我们做的事情中,到底有多少是真正必要的,又有事情是可以免除的?”

时间是有限的,心流状态更是需要刻意训练才能触发。在充满竞争的职场,宝贵有限的资源更需要管理。职场人士都是理性的,需要进行时间管理从有限的资源获取超过对手的绩效。

时间管理容易实践,职场人士要用小成本获取大收益。

对于时间管理来说,操作可以很简单,比如像手机打卡、日历提醒或是定期的复盘。在《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56年间用纸笔就开始了时间记录工作。现在市面上各种讲时间管理的书籍汗牛充栋,更加降低了实践时间管理的门槛,方便职场人士使用。

在《华为高效工作法》一书中就,作者提出了“韵律法则”。这种时间管理的方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持自己的韵律;二是与别人的韵律协调。确认韵律的步骤包括:(1)做一个时间安排表,标注自己是否经常被打扰。(2)找出经常被打扰的时间段。(3)评价自己的工作时间韵律。(4)分析韵律被打乱的原因。另外一方面与别人的韵律相匹配的方法包括:(1)向他人公示自己的忙碌时间。(2)留出一段可以被打扰的时间。(3)快速排除外部干扰。(4)在固定时间内开展同类工作。

一般来讲,时间管理主要包括时间记录和监控、时间分析和评价以及时间计划三部分内容。通过时间管理,职场人士首先习得时间感知能力,知道自己5分钟、10分钟分别可以做什么;然后是时间评价能力,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时间分配;最后是时间计划能力,为高效的完成目标做出计划。时间管理在职场应用非常普遍,小到一项工作任务,大到一个项目完成都离不开按时的产出和协作。此外,研究发现时间管理可以给工作的多个方面带来积极的影响。

Alexander Hafner & Armin Stock (2010) 中提到有多份研究表明,时间管理对于绩效提升有帮助。例如一组汽车销售员中进行时间管理培训后,汽车销售员的绩效提升了10.1%。 Brandon L Hall & Daniel E Hursch (1982 ) 在论文中指出时间管理有效的提升了高优先级任务的处理时间,伴随着提升的是自我效能的提升和成就感。 Peter Green and Denise Skinner*论文的研究表明,时间管理培训对于参与者和管理者来说,都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时间管理便于实践,从经济思维来看,时间管理是小成本付出,大收益回报的管理工具。一旦你形成对于时间的认知,内化于心后,就可以省去前面时间记录的环节,甚至可以省略整个外在形式。像大多数行业的资深人士,即使他们不进行具体的时间记录,但是他们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行为模式,非常明确自己的目标,已经将时间管理的理念内化于心了。

管理时间的成本,相对时间管理的收益,是成本最小(因为成本短期,收益则是长期)。对于时间管理的工具,当短暂的爬过学习曲线的低谷以后,这套流程就会熟能生巧,工具使用所占用的时间比重会越来越小。以个人使用Kialo的经验来看,就体现了收益大于成本的原则。虽然学习工具使用的时间需要3天,但是掌握以后就能熟练使用,并且获取收益的时间远远超过成本。

进行全面的管理,平衡生活和工作,为职场人士的幸福指路

不同于狭义的时间管理片面的着眼于时间与事物的安排;全面的时间管理更是应强调维持事业、家庭与社会生活的平衡。职场人士在时间资源的分配上应侧重先做重要的事,而非急迫的事,以原则为中心,兼顾重要性与紧迫性。

不少人过于功利的使用时间管理,只考虑提高工作的完成效率,不对做事的本质目标进行思索。这种误解即便能够取得短期的收益,但是从中期来看,无法平衡工作和生活。过分强调工作,牺牲生活,会造成冲突,降低职场人士的主观幸福感。

例如当面临项目的截止日期和孩子家长会日期的重叠,或者是黄金周家庭出行的需求于销售旺季加班的要求出现对立,职场人士在工作时间和家庭生活之间不当的取舍往往引发冲突,产生负面情绪。提前安排工作节奏,合理的规划日程是职场人士降低冲突所必须的技能。Adams(1998)的研究发现能管好自己时间的员工更少体验工作-家庭冲突。Macan(1994)等人研究发现时间管理行为能够通过知觉到的时间,从而控制自己减少工作-家庭冲突的负面影响、减轻工作不满和身体不适带来的压力。袁圆在2006年的一项研究显示,进行时间管理的职场人士更容易满意自己的生活状态,更能保持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从不同尺度丈量时间,为职场人士设计人生策略

《时间的社会文化史》提出了一种时间颗粒度从大变小、从粗略变精准的历程。书中提到人类文明的时间尺度从古人的十二时辰进化到了当代精确至时、分、钟。社会的时间制度在变化,个体也收窄对时间的感知与社会时间制度适应。

时间的尺度是不同的,可以从大到小。试想如果我们将时间颗粒度从小放大,会有怎样的时间管理呢? 阳志平老师在《人生模式》中,曾将人的时间周期简化为大中小三类,比如思考怎样抓住时代给你的机遇,这是大时间周期的问题,中时间周期则是人生不同阶段的周期,比如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等时间节点。而小时间周期是每天都要处理的现实问题。假设职场人士将时间颗粒度从小转大,将自己从日常工作抽离到人生长河,那么会更容易设计应对人生的策略。从人生的角度进行时间管理,首要寻找个人使命,然后进行目标规划,最后是对进度进行管理。对于不同周期时间管理策略也应有所不同。解决大周期问题,更适采取简单的行动,每日积累,培养习惯/兴趣爱好,寻找人生方向。而中时间周期的问题,读书求学,娶妻生子,在人生不同阶段取得收获。那么小时间周期则涉及我们每日的行为和具体做什么,分清轻重缓急,免于陷入焦虑,无力精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