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语写金字塔

2019年8月38周语记

Posted by Hao on September 24, 2019

2019年9月16日

第一,边界意识很重要,因为时间和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

第二,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软件工具的使用和选择也是这样,但是易上手的权重会越来越大。

第三,关键知识的内隐会比我们想象的难度更大,更需要耐心

Q:你的意思,总结和计划必须密切配合?

A: 人们总是更喜欢做计划,因为未来是美好的,你可以为自己的未来规划出完美的蓝图,但是你对未来是否有足够的规划和掌控能力,却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未来的客观环境,你能掌握的资源、你的个人能力,个中变数繁多。而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了解、对周边大小环境的洞见,很可能只是镜花水月。

更可行的方法,先做好反省工作,有了对以前自己更多的了解以后,才能开始有能力做初步的计划。

反省可以分为定量和定性。

定量角度,就是量化反省,比如你通过时间记录,了解到自己过去的时间都是如何分配的,你需要进行一个深入和高频的反思。不过能做到这点很难,典型的代表是柳比歇夫的《奇特的一生》。

定性角度,是普通人常用的反省方式。从颗粒度上,最细的就是针对每天的反省,每天工作结束,复盘自己到底有哪些事情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以后问题背后的问题,这里面学问不少,方法也很多。典型的代表是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

更粗的颗粒度,有每周总结,然后还有每月、季度、半年直至年度总结。难度和不可控性逐级递增。

只做定性分析,颗粒度太粗,经常一天下来,不知道自己怎么过的,好像没做什么一天就过去了。时间就这样随风而逝,无踪无影。

如果这时候结合类似时间记录这样的定量分析,一天所有的时间分配都会真实再现,至少你无法自我欺骗,只能感叹时间无踪影。客观、诚实的面对自己的时间账本,然后和自己定性的总结进行交叉验证,会更加有的放矢。 慢慢的,你会对于自身对时间的使用有更精准的感知,你对时间的颗粒度,会从小时,降低到20分钟,10分钟,5分钟甚至更短。这其实就是对于你自身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量化指标。 有了这些基础,你自然对于可控未来的计划就更加的精准。 后续,通过计划和总结之间的闭环,分析gap原因,慢慢你就会真正的提升你的计划能力。 当然,一开始你只能计划1小时甚至更短,或者根据自己以往读书的速度,知道摆在面前的这本书,预计多久能读完。然后,随着你能力的提升,这个颗粒度会逐渐放大到半天,天,一周,两周,一月,甚至更长。 那么所谓的年度计划,一定是长期对自己密切量化管理后才能达到的比较理想的水平。

2019年9月17日

第一,Workflowy果然好用,准备逐步切换,结合个人场景再深入体会

第二,改成QA,慢改语写效率得到大幅提高,回顾以前的语音写作不再是痛苦的事情

第三,需要继续思考如何提高routine工作效率,压缩相关时间

Q: 概述下你用的新软件工具后,会帮助构建什么样的体系?

A: Workflowy,定位在信息流的处理和输出端,适合所有卡片级的信息存储,适合更多交互场景的应用,包括定期反省报告,Principles卡片,读书卡片,写作笔记,学习卡片等。

Anki卡片,定位在信息流的输入端,包括需要重复记忆和理解的内容,如主题课程的学习,英语学习,不支持移动端交互,仅限电脑端收集素材,移动端进行记忆和理解。

石墨文档,定位在信息流的处理端,起到一个带模板的剪切板的中间作用,可以进行模板的定制,可以进行markdown的导出,再upload到github blog里,时间记录周报和郑宅之宝微信文章,通过石墨文档进行原始素材的快写,然后分发到各自平台慢改,这样就可以快速完成周报工作。 同时,石墨文档可以作为协作文档的一个轻量级平台,可以方便共享,@协作。

Github,定位在信息流的处理端,用以作为轻量级的资料存放(code中,标准是需要zotero),以及会议纪要和主题讨论(issues)。

2019年9月18日

第一:充分利用自己的数据分析能力,量化自己的个人效率。

第二: 理论上通过全局认识和交叉验证,获得尽可能准确的信息。实践上小步快跑,高频迭代,即所谓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第三:最近读书的时间严重减少,要加大读书的时间长度。

Q11:你目前有什么重点关注方向? A:

事情成功与否是个概率问题,但是人们却非常期待确定性,这是安全感的本性使然。

当我们人生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我们会忽然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之前笃定的生活和工作,其实都按别人的要求来,只是不同阶段由不同人指挥你而已。你努力了好久,突然有一天,有一丝喘息空间的时候,你就开始会思考,原来自己身边一直有一道无形的围墙若隐若现。你受其所困,又不知如何挣脱。正如原地你无法把自己拎起来。

那么这时候你得善于利用他人的杠杆,比如系统学习些偏底层的课程,类似通识教育课程。用科学的方法帮你解答: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这样的偏人生意义的问题。你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意义,更加精准的发现自身的优势,更加和谐的与他人合作共,从而更加高效的运转自己的人生,有更大的概率获得自己的幸福。

但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后面的路可能会很长,在人生的尺度上,你的时间和精力分配需要三七开,30%用在底层技能的打磨和元认知的提升上,70%用在个人的实践和创造上,即探索和利用切换,而这又是一个大小周期嵌套、螺旋式上升的动态过程。

而孔子对于探索和利用的关系,早已经优雅的抛出一句千古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后续步骤,就是学和思之后的行动。

2019年9月19日

第一:抓紧时间,多读书,多思考,少说废话。

第二: 既不要百米冲刺,也不要马拉松,而是一棒接一棒的接力赛跑。

第三:切忌贪多求全,保持权重意识,点滴启发都是非常重要的。

“借助语音这个利器把我的输出效率大幅提高,把思维的密度和思考灵活性、缜密性,也大幅度提升,就达到我的目的了。 ”——皓同学(Harry)

Q7:能不能展开解释下,老阳提到的计算机领域里到底包含有哪些思维模型?对于你又有什么样的启发?

A:

包括自动化思维、批量思维、接口思维、CRUD思维、领域思维和测试思维。

老阳并没有展开说,但是我可以结合自己多年的行业经验,做点自己的解读。

首先是自动化思维,简单而言,你做的很多事情,一定要借助工具,实现更加自动化。

比如我现在进行时间记录,得手工记录,然后手工把数据导出,接着需要在excel里进行手工调整报表,然后需要人工分析数据,最终输出成一个可解读的报告。这种方式显然已经非常落伍。

现在换个方式,你是个程序员,通过编程可以把大部分流程都实现自动化。最后自己要做的可能仅限于数据分析阶段,针对可视化报表,做出自己的进阶分析和解读(是的,基本的解读,数据分析软件会自动帮你实现)。计算机非常适合这种重复、单调的工作,而且比人类要高效很多倍。这就是老阳所谓的剥削机器。

这是狭义的自动化思维,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剥削机器。

那广义的自动化思维是什么?这其实涉及到认知科学的知识。它是把自己生活中低权重的事情,或者工作中已经驾轻就熟的技能,给下沉到自主心智。

生活中比如开车,老司机很多时候会进入自动驾驶模式,可以同时做其他事情。扎克伯格和乔布斯在穿着上的极简主义,都是同样的道理。这样,这些低权重的事情不会消耗你宝贵的认知带宽,而极大地降低你的认知负荷。

这样,你所有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专注于人类乃至你自己所特有的的创造力的地方。

拿我自己清晨散步时进行语音写作举例,我每次都是选择最熟悉的那条路,我不用花时间和精力去分析和判断潜在的风险,我走路的动作已经切换到了自动驾驶模式,绝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行语音写作这件事情上,这样就启用了自动化思维。

工作中也是这样,我所在的IT企业咨询领域,在企业系统出现问题时候,经验丰富的顾问,可以凭直觉很快的发现问题所在,这个所谓的直觉,其实就是通过长期的刻意练习,将算法心智的心智程序下沉到了自主心智。

相对来说,能更大的利用杠杆的,应该属于狭义的自动化思维,即剥削机器人,或者说是实现人机协作。前提是你得学会这些硬技能,比如编程,才能真正利用这个时代科技的红利,为己所用。

而一个反常识的点,程序员里,能真正拥有计算机思维,拥有自动化思维,能泛化到自己工作之外的领域所用,却可能是少之又少。

所以对于我自己当下的启发,首先能够利用计算机和自己个人的生活,以及未来的核心工作领域有一个深度配合。其次,把自动化思维泛化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不重要的事情,可以无脑去做的事情,下沉到自主心智,形成自动驾驶模式。最终把注意力投向最有创造力的地方,集中精力打歼灭战。

2019年9月20日

第一:以后针对principles卡片可以增加5w方法。

第二: 多睡觉,散步,手账是可以触发自己灵感的另外三个好习惯。

第三:修己以敬 修己以安人

Q12: 那么总结一下,对于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A:

做这个年龄段应该做的事情,承担自己这个年龄段应该承担的风险。刻意的给自己现在的生活撕开一道裂缝,让阳光照进来,这束光源可以是良师益友,可以是一本好书,也可以是一个精致的软件,它会慢慢的渗透到你生活当中的黑暗的地方,照耀到的土壤会慢慢地发酵和酝酿,一旦时机成熟,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给你带来意外之喜。

要特别的珍惜自己的时间,并不是说要把所有的时间用来工作,而是珍惜所有的时间,包括休闲的时间。比如,你更应该珍惜所谓的不可逆的体验,即只属于这个时间段才有的体验。基于这个维度,你可能会更清楚,所要做的事情的权重和价值差异。

比如,结婚以后一定要去你们最想去的地方度蜜月,哪怕是花的钱对于当时的你们是会肉疼。因为在这个时间点,它是你人生不可逆的体验,一生仅有的一次。从这个角度,你就可以重新衡量这个性价比了。

年轻的时候,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多去快速试错,多做能较快得到客观反馈的事,多做可以与别人分享、可以量化成果的事。

一个好办法,近距离认识高人,能给你关键的指点。你所要做的就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勤加练习,刻意练习,把它内隐成自己的习惯,下沉到自主心智,变成自己行动的指南针,你前行道路上的灯塔,然后时刻提醒自己大的方向不要走偏。

2019年9月21日

第一:分享结束,感觉还行。就是忘了语音记录了。

第二: 要学会见微知著,预防同类型的问题再次发生,希望下次仰望星空,不是因为我的车半路抛锚了。

第三:BP圆满完成任务,正反双方都获得奖励,有4个队员获得优秀学员。

Q8: 你是如何理解黎黎教练提到的:时间管理为什么不靠谱?也许它根本没有抓住核心变量?

A:

她的意思是,有可能我们思考的变量就不对,钥匙不在锁孔上,即时间管理本身并不能优雅地帮你提高人生幸福感和效率。换个变量,比如你发现了自己挚爱的事业和理想,你根本就不用去考虑要做时间管理:只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个事业中,你就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那么在这里你可以运用其他的一些更优雅的策略,比如执行意图、心流及积极心理学的其他理念。我们姑且不论时间管理和这些概念是否互斥。实际上,我对庞杂的时间管理从理论到实践是认为还有不少可商榷的,而且普适性不强。

但是,下面我想谈的,是更具体的时间记录。

换个简单的角度,首先来理解时间,从生命角度,时间只是人们发明的用来衡量生命的一个刻度和尺度,一如金钱是你的财富尺度一样。

你当然可以类比,我如果挣钱当然不能只盯着钱看就能赚到钱,而是要开源节流。但是我们同样可以类比一家公司,它一定有自己的一套财务记账系统,你可以清晰的掌握公司在某一个阶段的财务状况,然后结合的你复盘公司事业的发展变迁,最后都会体现在资金流的变化上。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先不管时间管理的诸多繁杂的理论,不去费力比较不同理论和方法的可行性、信效度,学习成本是否足够低,策略是否足够优雅。我们只是进行更底层、更客观的时间记录。我们只是客观的、忠实地记录你自己的时间使用状况,把它作为你生命的账本。其实和你财务账本是同理,或者可能对你更重要。

下一步的关键点,就是你要读懂你的时间记录里面的数据。你可以进行定期的复盘,和你自己的定性的总结可以做个交叉验证。而时间记录给你提供了量化评估的可能,你可以精准的知道这一段可能你已经模糊的时间里你是如何度过的。

这是时间记录所能提供给你的,所有客观真实的数据,能不能对你有启发和帮助,和它无关,和你怎么看它有关。或者更准确的说,和你使用它的能力有关。

时间记录要消耗的认知带宽,初期不低,需要经历较大周期的刻意练习才能降到合理水平。而同样是初期,它并不见得能给你带来多少惊喜:对于数据分析能力有限,对于时间的感知还是很朦胧甚至”不胜其烦“,而投入产出比也是似乎低的可怜。

但,别忘了,有一种成本收益曲线,叫指数曲线。一旦你能咬牙坚持度过初期的最困难的时期,哪怕暂时并不能发现数据背后的意义,也每天像傻子一样的记录。慢慢的,你会发现,它已经变成你习惯的一部分,你也能更清晰的感受当下时间的流逝和安住当下。

然后慢慢的,你竟然能从越来越多的历史数据里看到背后的秘密,看到那个每个时刻的你,真真实实的在这个世上走过。而每次成长和变化,这些数据都会忠实的呈现给你。

它就是你人生跳跃的音符,成就了你自己的生命之歌。

而你现在所要做的,只是给自己一点耐心,像阿甘或者郭靖一样多点傻气,却为将来的自己保存了一份完全数字化的自己。

我想,即便不能给你带来更多,它本身却可能是无价和独一无二的。

2019年9月22日

第一:尝试在似水的时间流里面得到权重更高的那部分东西。

第二: 虽然我们承认世界的精彩就在于多样化,但是通常人们都会选择与自己相似的人作为朋友。

第三:只要是值得打交道的人,就可以尽情的花时间并且享受它。

Q8: 针对年度计划的关键词,你是怎么样进行举一反三?

A: 很简单,可以举一反三到每天的总结和计划中。现在每天的语音写作,第1个问题是昨天的关键词,第2个问题是今天的关键词,这样每天都会有个最小词汇。

年度关键词虽然好,但是练习频率太低,也太粗颗粒度,这样在天的级别就很难落地。一个简单优雅的方式,就是每天总结计划的时候设定一个关键词。以此类推,每周,每月,季度,半年及年度级别,更大颗粒度的总结计划都可以设定一个关键词。

一个总结关键词,一个计划关键词,可以交叉验证,然后分析差异原因。足够简洁优雅,又足够浓缩。

我的语音写作模板一直在不断迭代,整体方向就是越来越简洁优雅、越来越低成本启动。初期的版本在精写阶段没有太大差异,但是在碎片时间,就比较难以快速进入心流状态,启动成本高。而通过Q&A模式,你可以很快通过一个问题进入到自问自答的状态,而且可长可短,却能很好的聚焦。如果正常语速,1分钟200字就可以进行一轮简短的自问自答,完全可以见缝插针。

如果时间有富余,可以基于一个大问题,或平行切分,或层层递进,进行多轮自问自答,个中美妙,只能自己体会,不足为外人道。

以上是快写阶段的变化。而在慢改阶段,同样会有很大的帮助。过去每周回顾语写文章的时候,会非常抓狂,姑且不论语音错字,只是那么多字数,想迅速提炼要点,是件非常耗脑力的事。这应该是现在语音写作大部分小伙伴共同的困惑。

现在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可以很自然的进行按话题组块。每个自自问自答的字数大概是200~1000,一次语音精写就10-15个问题而已,这样就会非常的灵活。你在大脑中会不停的冒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现在就可以顺势利导,把这些问题作为钩子给提炼出来,在后续的慢改快速review的时候就会大大降低认知负荷。

Q15:这么说你的语音写作内容,可以通过抓手或者是index,变成可读性更强的金字塔结构了,是么?

A:

uA6btJ.jpg

是的,创新的运用变量思维,针对年度关键词方法进行举一反三。以日、周、月、季度、半年、年颗粒度由细到粗,把全年的语写内容都可以串起来。这样,即便是要回顾过去一年的语音写作的所有内容,也没什么害怕的。因为一年就365天,总共也就365个关键词的串联。

如果加上昨日和今日关键词的交叉验证,也就700多个关键词,构成了我过去一年的语音写作的日级别主线。然后是周线50个关键词,剩下的月、季度、半年、年度分别就是12,4,2和1个,形成一个漂亮的金字塔结构。

从日往下,更细的颗粒度是Q&A,如果每天稳定1万字,那也就区区10-15个问题而已。一年也就不超过一万个问题,相比无处下手的三四百万的文字,信息量差了两个量级。

不过,一年会有三千到七千多个自问自答的问题,相信经过这样的脑力训练,对于自己个人反省心智的锻炼是能极大的提升的,这就是我个人思维训练的炼丹炉,我的寒玉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