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门的世界与intentionality

2019年8月39周语记

Posted by Hao on October 3, 2019

2019年9月23日

第一:闲的时候小题大做,拆分到细颗粒度;忙的时候大题小做,抓住粗颗粒度。

第二: 项目计划和节奏很重要,举一反三很重要,高频反省很重要。

第三:全身心的投入,尽可能快地逃脱。

Q6: 你的下一步计划,即不考虑仅仅基于原有工作向前一步的简单拓展,又不是基于金钱和物质的利益最大化,那你到底意欲何为?

A:

基于今年主要参加的两个课程的启发,一个是开智课理论性很强的、基于认知科学的很多高阶模型,另外是剑飞老师的实践性很强的语音写作课,这些事业都有共同之处,即目标是服务于个人,具有很强的可供性,会和更多的人产生深度链接。这种类型工作具有更多的创造性、有趣度和幸福感,而不是以财富和声望为终极目标。

所以我在想,以后自己可能的方向是基于两方面的平衡。

首先,是基于专业主义和高可供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更加面向大众,更加偏向心智的底层,和更多有趣的人产生深度链接。

其次,是基于过去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之间的链接的平衡。人不能背叛,也不可能完全和过去的自己割裂。

第一得感谢SAP,在软件设计、实施和应用层面可以让我高举高打,顺应信息时代大潮,借助数据的红利,让我内隐了不少后知后觉的好模式。

第二得感谢自己过去一年学习的“不着调”的东西,信息分析、论证分析、写作、语音写作、时间记录,这些内容把过去的自己给激活,同时让我意识到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那到底该如何结合?把自己已经内隐的底层模式和可能的高可供性进行关联,打磨出有一个具有普遍意义却依赖于长期专业主义的产品和服务,就是我未来的大致方向。

2019年9月24日

第一:语写慢改花了4个多小时,下次得严格控制时长。

第二: 竟然最后报上了信息分析6期,箭在弦上。

第三:明天开始一定要花点时间读书了。

Q7:语音写作和时间记录于你是器层面,那开智的课程于你又意味着什么不一样的?

A:

语音写作和时间记录属于形式方面的利器,对于个人思想的定性和个人行为的定量呈现,提供一个高可供性、高频、高强度的训练。

开智的系列课程,包括信息分析、论证分析和认知写作课,则是在内容方面对自己进行全方位的高维洗礼。

这样,同时在道和器两个角度发力,不至于偏颇,在道层面获取知识,再借助利器,进行高效的消化吸收。

来个隐喻,语音写作和时间记录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属于器;开智的高阶模型是三味真火,属于道,道器两者相互依存、不可或缺。没有炼丹炉,三味真火无法熊熊燃烧;没有三味真火,炼丹炉也无法发挥它的功效。只有在作茧自缚,跳进炼丹炉,经过三味真火的炼制,才能涅槃重生,修炼出火眼金睛。

开智课程,重在系统的改造个人世界观,提升个人品味。比如,信息分析,通过高阶模型,全局认识和交叉验证,再通过权重意识、颗粒度,这些重要概念的打磨,能够让你拥有完全不一样视角思维。

信息分析可以全方位的提高个人信息素养,对信息有更精准、全面的掌握和了解,从手边的工具箱,到背后的高阶模型,会形成信息的权重意识,从而产生套利空间。

2019年9月25日

第一:又进一步从workflowy迁移到denalist,充分说明了小步快跑、批量测试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第二: 设计问卷调查远超预期的时间。

第三:以后每天晚上把必须要做的事情尽量往前提,这样可以压缩其他事情的时间。

Q9:做一个思想实验,如果你有全世界所有的钱,这些钱只能你自己花,同时所有的时间都由你完全支配,不考虑除你之外的其他人,你将会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

A: 首先得假设个人生命是有限的,生命体是一个逐渐衰老的过程。那么显然第1点,是如何保证持续有个好的身心状态。

我会请世界上最好的教练和顾问,根据个人情况做量身定制,身心健康、饮食、睡眠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科学的调校,保证达到最好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这是可以接下来做其他的事的基本保障。

其次,我会列个愿望清单,无论好坏,尽自己所能都列出来,然后请世界上相关领域最顶尖的专家,给我出一个快速、批量体验的方案,同时能给出最科学、最具性价比的方案,供我决策分析。因为我知道,在已经拥有其他尽可能无限的资源的前提下,其他刚性的约束就是时间和身体状况,然后其实最大的就是如何使机会成本最低。

然后,喜欢读好书、交高人,根据自己喜好列出读书清单,每天列出要对话的高人名单,设定固定时段、频率进行面对面沟通。

最后,设计自己想做的产品,组织最优秀的团队进行设计开发,创造的成就感一定是非常快乐的。

2019年9月26日

第一:运用批量思维和测试的思维解决软件工具的选型。

第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怜我世人,忧患时多。

第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见微知著,培养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Q:怎么理解这句话:有的时候你得尝试做一些你当下还看不明白的事情

A:

要尝试做一些事情,可能是根据你当下的认知,并不能够完全理解,或者意识到它的意义和作用,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你还会比较排斥。因为你的直觉或者潜意识告诉你,它已经游离出你的舒适区,那么根据认知吝啬鬼和大脑爱偷懒的特性,你很可能条件反射的找个莫名其妙的理由拒绝它。

这个时候执行意图就派上了用场:IF遇到可能会跨越自己边界的事情,Then 在本能拒绝之前,先按一下暂停键。

这一步很关键,会强行阻断你潜意识里面大脑爱偷懒和认知吝啬鬼对你进行持续的发挥作用,产生即时指令性的行动。

这件事情可能会和你现有的理念冲突,或者是在你现有的认知下认为没有必要,但是恰恰是因为这些事情,触碰到了你的认知边界。

通过执行意图,你暂停下来,开始尝试做一个可行性研究,背叛当下的自己,让未来的可能的自己和他进行左右互搏,正反较量。

不能让同一个声音,特别是过去的自己的同一个声音,始终的左右你自己的现在想法,然后阻碍你成为未来更好的你的可能。

刻意撕开一个缺口,让未来之光照耀进来。

2019年9月27日

第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行动起来最重要

第二: 讯飞测试版本经常会出问题,今天退回到稳定版本,才没有出现跳转的问题

第三:利用项目、利用同侪压力,裹挟着自己前进

Q:前面你提到的更多是基于自己计算机行业的经验出发,进行的一些分析,那么我们现在举一反三来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又如何体现你的版本迭代思维?

A: 首先是0~1从无到有的过程,你必须要有一个产品化的东西,无论是完全由你自己创造的,还是奉行“拿来主义”直接采购的产品,你就实现了从0~1的突破。

其次是依赖于版本思维,进行持续地版本迭代。优质资源永远都是稀缺的,在个人精力、能力等所能分配的资源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你期望在有限时间内做出可见的成绩,就得依靠版本思维,分步骤,以版本形式设立里程碑,形成最小交付,然后持续迭代。

这样,可以确保形成最小行动,在看似不可能、无从下手的任务面前不至于行动瘫痪。分步骤、分层开展,每一个层次设定一个小目标,完成一个小目标就形成一个新版本号,这样会形成清晰的迭代路径,对外可以展示自己的努力过程而不仅仅是最终作品。

于个人,会有阶段性的成就感,形成一个即时反馈闭环,是自我奖赏的最好礼物。既不是百米冲刺,你无法产生大周期的持续进步;也不是马拉松,你无法体会到阶段性的成就感,绝大部分人会在途中陆续掉队;而是接力赛跑,不同时期的自己交替接棒,而这个交接棒就是版本。

不同时期的自己有不同的使命、视角甚至见识,会带来不一样的动力和节奏,不同时期的版本也会有不一样的目标和设计, 但是各自都遵循的同一个协作方式,都是承前启后、继承和发展,都是在当前的阶段全力以赴,一步步地向目标前进。

特别要说明的是,不同的节奏感。一个人不可能始终保持稳定的输出,内外因素都随时在变,你不必强求自己要像机器人一样稳定,而是尊重自己,顺势利导。

识别并尽可能预估自己的输出,设定好当前阶段的小目标,再全力实现它,整个迭代和成长路径,于己于人都是透明、灵活的。即可看清来时路,又能安住当下心,还可仰望远方的星空。

2019年9月28日

第一:权重意识在每个地方都可以运用得到,包括时间记录的优化上面,首要关注的是可以优化的大块时间

第二: 高可供性的服务性行业,将来大有可为

第三:在决定做一件事情之前,善于思考和借鉴现有的知识形成最小全局和交叉验证,是节省时间、充分利用杠杆的不二法门

Q:你刚才提到的隐喻非常有意思,要做自己的演员,还要做自己的导演,能否展开解释一下?

A: 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人们大部分时间的行为都依赖于自主心智,少部分会启用算法心智,极少用到反省心智,前两者是演员的角色,后者是导演的角色。

现实生活中,人们一直在扮演着形形色色的角色,而绝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自己其实只是个被背后的导演操纵的演员。如果你能意识到,并且成为自己的人生导演,就可以在两个角色之间自如切换,相互促进,而不会认知失调,产生人格分裂的冲突。

在楚门的世界里,他一直认为自己是生活在无比真实的世界,自己完全掌控着自身的命运。而实际上,他的整个人生,所有的内外部环境都是别人一手操控,他的一言一行都被电视屏幕前的观众所津津乐道,他只是自己这部7*24小时的连续剧里最本色、最称职的演员。

但是在某一个瞬间,他突然感受到了一丝异样,开启了自己的反省心智。他左突右撞,希望能清楚到底是谁在操纵这一切。他试图跳出自己当下的角色,从更高的维度重新审视自己的一切,并且找到幕后的导演。

更进一步,这是一个嵌套循环的剥洋葱的过程,你发现自己其实是一个演员,演的角色是自己,而镜头后面的导演也是你。然后,再往外一层,你这个导演后面还有一个大导演,如此往复,生生不息,是为intentionality。

2019年9月29日

第一:发现自己以前的工作内容可以提炼出很多很好的思维模式,比如颗粒度。

第二: 不要被一些坏的模因和概念所影响,同时要警惕概率这个概念依旧有它的局限性。

第三:检验一个人是否知行合一的简单方法,是用他的理论去检验他的行为,不是为了所谓的批判他人,而是反求诸己,从中获得正反启发。

Q: 所以说图尔敏对于逻辑学的贡献,就是把以前只属于少数智者、在象牙塔里的形式逻辑,摇身一变成平民手上的趁手工具,让更多人受惠的高度灵活的非形式逻辑?

A: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历史滚滚前行,社会的整体发展趋势,由傻大黑粗的重工业时代的机器为王,到人机对话,再到服务为王的人和人之间的直接关联和沟通。

而这种方式的高效运作,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共赢,特别是在当今讲究个性化、讲究个体觉醒的时代,如果说你没有能力与他人形成共赢局面,没有达成背后的共识,协作的效率将会大打折扣。

所以论证分析,反复强调的就是形成共识的重要性。伟大的智者,是通过把象牙塔里,原先只在一小撮知识分子或者一小撮智者范围内形成的共识,经过更加泛化的改造,在运用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同时发力,使之具有更大的普世价值,释放出焕然一新的生命力。

正如一朵美丽的花朵,它在原始森林里,绽放出摄人心魄的妖艳,却无人问津,独自凋零。因为它和人类并没有产生任何链接。

图尔敏先生,正是把逻辑从严谨的基于数理推理的、只适用于强科学领域的形式逻辑,给演化成动态灵活、领域依赖的非形式逻辑,让古老的逻辑学,在社会学、经济学等众多复杂交叉领域能得到落地应用,大放异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