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自我,雕刻时光

2019年10月43周语记

Posted by Hao on October 29, 2019

2019年10月21日

每日总结

第一,先投入时间和注意力,再关注效率和优化迭代。先关注数量,再关注质量。

第二,我们总喜欢仰望星空,却忘记回头看来时的路,那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趟出来的。我们总喜欢憧憬未来,却不能踏踏实实,寻找到客观理性的方式,来帮助自己审视过去,感知当下。

第三,细化迭代循环颗粒度,每一次任务都是一次锤炼的机会。

Q2:为什么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

A:

首先,往往是因为你高估了自己个人能力,可以同时并行多件事;其次,高估了环境对于你的支撑和响应,认为在当前环境,可以采取最优解,每个因素都做最乐观预估,。此时,大脑很容易自我满足。

但是,这正是我们的祖先,基于这样的乐观倾向,才能够在大周期里存活。没有这样的乐观基因,他们在面临极大的生存考验的时候,早就选择了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我们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是他们的后代。

但是这个方法,在日益复杂的当下社会则显得捉襟见肘。面对现实问题,除了积极乐观的思考,我们还需要利用WOOP大法做压力测试。思考宏大的愿景(Wish)下符合SMART法则的可执行目标(Outcome)是什么,思考可能的阻碍(Obstacle)在哪里,以及你的对策(Plan)又是什么。然后随时检查、调整计划的可行性,是否存在漏洞,考虑的阻碍是否全面。

回到题目,如果只是将时间不够用简单的归结于表层原因,比如贪多嚼不烂等,并不能真正影响行动以致改变习惯。你需要细化和拆分问题,以及拆分后每个子问题背后的元问题。

你同样需要工具协助,通过WOOP大法,形成大小嵌套的动态反馈系统,结合自我量化分析,精确自我感知。

知历史,才可晓未来,同样适用个人自我管理。

2019年10月22日

每日总结

第一,以量化的方式倒逼出可见的成长。

第二,享受孤独,选择少有人走的路,却又如水无形 。

第三,先尽可能完整的考虑一件事情的意义,再考虑实现的难度和实现的必要性。

Q6:更多地回顾过去而不是展望未来,是反常识却更加有价值的思考方式?

A:

未来不过是当下的延伸。可见的未来,越靠近现在的未来,越受当下的习惯和惯性的影响。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已经养成了一日三餐的习惯,那么基本可以确定这个习惯在可见的未来不会变。进一步分析,你一天中很多的行为和习惯,其实和一日三餐一样,大概率不会变。更进一步,你的底层个人思考习惯和行为模式在个人大的人生周期,也同样很难改变。所以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这个意义上,很有预判性。

针对这一部分高频重复的行为,你可以通过复盘总结,精准预估出将来同样事情需要花的时间。然后你用一天24个小时,减去这些可预测时间,就可以更加精准的预估剩下的可用时间。

同时,通过对以上可预测时间持续跟踪优化,日积月累,你可以批量节省很多时间。

所以,在拍胸脯和他人做出承诺,眉飞色舞地制定自己年度计划之前,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复盘过去,你就可以进行更精准的预估,于人于己都会成为一个更靠谱的人。

复盘方法多如牛毛,却不过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花样繁多的正是定性,这里暂不讨论孰优孰劣。如果你没有事先计划的习惯,你可以只是简单的通过回忆来复盘。如果你有做计划的好习惯,你可以通过总结,和实际结果进行验证,发现差异,找到原因,进行迭代优化。

但是另一个角度,即定量分析,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原因就是现阶段,对于普通人,实现难度太大。

首先是数据采集困难,自动化还没这么智能,人肉自己记录个人数据难度又极高。其次数据分析难,极少数极度自律的人,会长期坚持个人数据记录,但是因为数据设计不好,质量不高,能形成的有效反馈也会大打折扣。

不过即便这样,这些精英也会通过定量复盘,发现个人数据记录的奥妙,会爱上这个重量级的秘密武器。通过定性的总结和计划的交叉验证,以及定量分析,能尽可能地客观呈现事实经过,发现很多反常识点,形成对于个人的全局认识。通过拆解分析,可以更细颗粒度的预测未来,最终能有更笃定的未来。

2019年10月23日

每日总结

第一, 通过不断试错,更加了解可能的自己。

第二,看似杂乱无章的打法,有可能拼凑出一个给自己带来意外惊喜的另一种可能。

第三,持续的在效率和耐心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安住当下。

” 自从做了时间记录以后发现,现在做的事情就是在雕刻时光,换句话说是在雕琢自己,像雕塑每一笔细细雕琢,具体下一步调度在什么方向?重新审视自己的蓝图,然后在每一个环节打磨。”

“说话停顿太多,因为你一直在思考,甚至有时候你的思想跟不上说话的速度,就导致说话容易停顿,容易刻板,它对应的输出的字就会被很多逗号给断开,中间停顿了以后,它的一些吞音吞字的倾向也会特别的多,整体的输出方面就会发现很多问题。 “

Q9:怎么理解自我成长中的压力测试理念?

A:

所谓的压力测试,所谓的求极限思维,所谓的语写马拉松,都是强调,把一件事情尽可能的在一个极端场景下测试,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的变化。同理,一个人也只有在极端场景中,即经过压力测试,才能发现可能完全不认识的另一个自己,或与人性相关,或与能力和潜力相关。

一个不恰当的类比,为什么过去酒桌文化十分盛行,除了人性的贪杯,还是社交的绝好的试金石。一个人喝醉后,潜意识的、最深层次的自我才得以完全暴露于众。这实际上和心理催眠师如出一辙:对病人催眠后,让他在催眠状态下展现内心深层次的活动,浮现出自己胯下了那头大象。

2019年10月24日

每日总结

第一,梦醒了以后,不要打扰他人的好梦。

第二,庄子和维根特斯坦,无问东西,惺惺相惜,携手虚己以游世。

第三,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原则和基本模式,《广告说服力》就是广告领域的原则。

Q1:速度很重要,那么如何进行快速迭代?

A:

我以前会有追求所谓的“完美”的毛病,总是幻想,有整块的时间和好的资源,心无旁顾地把事情做到最好。但是现实永远时间如流水,总有车水马龙的各种事情,等待着自己去处理。倒不如借一叶扁舟,顺流而下,随心而动,可以聚焦当下,也可以快速切换到下一个焦点。慢慢形成高频切换、快速迭代的高阶动态打法。

尽可能把时间颗粒度切分更细,结合快速打法,就能做更多的事情。比如上午一个半小时里,可以同时抽样看好几本书,选取一本书最核心的章节进行快速消化吸收,再切换到其他书。利用大脑爱新鲜、大脑爱脑补,可以更高效的吸收书本内容。

这些书的内容,第二天又可以成为语写的素材,你会发现虽然较难以提取这些内容,但是通过经常性的反复训练,效果会越来越好,对于书的内容的理解会有更深层次的消化。

另外一个重要的是权重意识,学习中做作业比刷卡包重要,完成比完美重要,先快速产生初稿更重要。

更专注当下,更快速的切换,进入新的心流状态,必然是刻意闭环练习的结果。

2019年10月25日

每日总结

第一,做无用之事,行无用之功,结无用之果,享无用之福 第二,创新,尤其是高阶的创新,是给一个人注入生命催化剂最好的方式 第三,每日一图,赏花赏月赏秋香,需要智慧与爱并存

Q1:《虚己以游世》这本书,作者北京大学韩林合教授提到自己的学习路线,有什么启发?

A:

他其实很早想研究庄子老子等哲学,但是却非常的聪明,明白一开始就去学习这些很难真正学透。首先是相关知识积累不够,其次是人生经验不足以理解这些深奥的理论。所以他选择了一条曲线道路,先学更加“硬”的学科,比方如逻辑学,其次再去学习西西方哲学,因为西方哲学会给你提供脚手架辅助理解,可以拾级而上,不会有很大的挫败感,较容易形成最小行动,避免形成行动瘫痪。

按照这个路径设计,他本科选择逻辑学,研究生学习西方哲学,主要研究维根特斯坦的哲学体系。在对西方的哲学有较深的理解后,再杀回来,在博士阶段开始正式学习东方老庄哲学。

也正因此,他可以从前人没有的新的角度进行探索,他通过拆解分析,发现庄子和维根特斯坦的哲学,在很多的底层原理和路径方面都非常类似。这两位东西方的哲学家,在不同的时空,悟得同样的道理,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韩林合教授,以这种学贯中西的方式,利用维根特斯坦较严谨清晰的逻辑架构,解构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和哲学体系,而不是传统做法,从头到尾依次解读。他既能按照自己借鉴整合的架构,把庄子的文章打散重新编排,又尽可能的忠于原著,充分引经据典,形成既有创新框架,又尽可能再现原著原貌的两全其美之法。

2019年10月26日

每日总结

第一,新西兰是一个很贪玩的国家,每到周末节假日天气就变得非常好。

第二,以兴趣和信仰为舟,方能度过人生海海。

第三,50年后再回过头来看,这几十年一定是中国再回世界之巅,遍地黄金,充满着机遇、激情和机会的最好的时代。

Q1:如何解读个人的数据分为生产、消费和支撑三大类?

A:

这是我尝试对于个人数据的初步分类,它也对应我的时间记录主数据第1层的4大维度,即extend和core对应你的生产数据,消费数据对应Leisure,支撑数据对应support。个人消费数据大部分流入到商家的手上,无论是去实体店还是网上购物,你所有的相关数据都会被完整的记录,这也是商家的必争之地,但是你只能是数据产生者和提供者,并不能成为拥有者,更无法享受这些数据给你带来的进一步分析价值。

其次是支撑类数据,主要涉及到个人维持正常生命体的日常活动,特别是和身心健康相关。这些数据往往有较智能的数据采集方法,比如医院的个人监控记录,比如现在流行的智能穿戴设备,如手环等,可以随时监控你的身体健康状态。

这些数据的特点是往往采集者和提供者共同拥有。但是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大部分数据没有形成闭环,你只是知道这个数据,但是如何改进提高,并没有个性化的具体建议。部分有条件的人,可以通过请私人专业顾问,依据这些数据,提供专业建议。

我个人更看重的是生产数据,它主要由创造性和事务性的活动产生,对应我时间记录的core和extend部分。另一个维度,它又可分为“希望你”要做的事情和“预期你”要做的事情,两者相互支撑,互为补充,个人的重心应该在这个数据上面进行采集、分析和挖掘。

2019年10月27日

每日总结

第一,打造理想机器,主动制造困难,发现机遇,加快迭代,叠加借助现有的智慧,实现轻松套利。 第二,识别核心矛盾,然后正面硬杠,解决掉就是海阔天空。 第三,知行合一,多自己关门絮叨,少和他人交流非正式观点。

Q2:阳老师提到成人的世界都是开卷考试,你后续有什么对策?

A:

开卷考试实际上难度更高,而且考核的重点更偏向于应用而不是记忆。首先你要有最小全局,即对应领域的知识框架,一个问题出现的时候,你能快速定位到知识框架的特定部分。

其次是信息搜索能力,也许你要面对海量信息,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快速查找到匹配答案。

第三,开卷考试的开放性问题,更需要充分发挥你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应用能力,这取决于你自己平时的积累和刻意练习程度。甚至有时候需要你把习得的技能得下沉到自主心智,才能快准狠的解决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再来把开卷考试投射到自己的人生学习之旅中,它的考试环境没有围墙、没有明确期限、没有明确反馈,它要求我们要有很强的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能力,要有融会贯通的、下沉到自主心智的应用能力。除此之外,你还要有很好的表达能力,能够把你的答案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地表达出来。

同时,我们还不能受限于当前“考题”,以为完成既定的规定动作,就可以高枕无忧、万事大吉了,却不知同类型的问题在你的将来可能会高频复现,未来的问题早已埋在你的身边。

所以,你要运用元反空大法,举一反三,抓住机会刻意练习,最终能在更大的周期把相关知识和技能内隐,对于个人的生活习惯产生长期的积极的影响,才能未雨绸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