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人生,量化自我 路演逐字稿

开智信息分析六期量化自我小组路演

Posted by Hao on November 29, 2019

开场白

图片

小野最近有点丧,虽然每天拼命加班,却还得不到上司认可,说他效率低下。如何才能提升工作效率呢?苦恼的小野,机缘巧合下,他了解到,国外有一个好玩有趣的量化自我社群,号称生产力黑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她决定利用信分所学一探究竟,说不定能大大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

于是,他开始了『量化自我』数字人生的探秘之旅。


图片

小野的探索之旅总共有四站:分别是—学术、商业、工具和实践。


图片

第一站:学术之旅

小野喜欢仰望星空,很好奇除了大家熟知的柳比歇夫外,历史上还有没有其他大咖也曾量化过自己的人生呢。小野发现,早在1726年,本杰明·富兰克林就基于自己的“13美德”开始了自我量化数据记录,并时常分析和回顾。

小野继续深挖,发现量化自我的明确定义,是在2007年由加里·沃尔夫和凯文·凯利首次提出,即利用数字设备,量化、跟踪、管理自身。

2013年,Whitney Erin Boesel进一步提出了量化自我更广泛的定义:量化自我分为自我量化和他人量化。

图片

扒完这些大牛们量化自我的实践和贡献后,小野正式开始量化自我的学术探索之旅,从时空变量角度分析相关研究,她的检索报告包括学者研究,即:国内外高被引和高发文量的研究人员图谱;

然后是研究机构和组织,包括国家分布图,国内外主要研究机构知识图谱,以及全球最大的量化自我社区;

接着又根据论文高频关键词聚类图,总结出量化自我领域的五大研究热点。

小野的结论是:量化自我研究目前集中在以美国为首的传统发达国家;中国大陆研究热度,从2011年起至今逐年大幅提升。

从发文量和中心性看,美国居首位,其中华盛顿大学是研究重镇。研究主题聚焦在:概念界定、工具使用、应用领域和数据技术。

图片

小野了解到,量化自我概念宽泛,涉及研究领域众多,他尝试从多个角度分解量化自我。

在量化自我形式上,量化自我的研究重点,是主导自我量化

按信息环境的深度,量化自我的数据类型为:生理数据、认知数据、行为数据、环境数据。

按量化自我动机,又可分为针对普通大众的改善健康;工作场景的最大化工作表现;以及针对极客群体的追求有趣的体验。

在这一站中,小野明白:量化自我具有便捷性、精准性、个性化、可视化、智能化的特点,但是大部分场景都存在数据采集耗费时间长、数据挖掘分析难度大的问题,商业上是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的呢?


第二站:商业之旅

图片

小野决定到市场上看看,有没有相关设备,可以帮助解决以上的难题。他发现,在可穿戴设备市场,消费者情绪高涨,购买率很高。

根据IDC数据,2019年第二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 34.3%。基础可穿戴设备是31.9%,而智能可穿戴设备是45.0%。

而根据另外一家研究公司Gartner的最新预测,2020年全球用户在可穿戴设备上的支出将达到520亿美元,比今年增长27%。

通过上面两张图表的分析,小野发现,市场上最具代表的量化自我产品,是智能手环和手表。其中,智能手环已上市八年,有众多消费者。而智能手表是目前更热潮的领域。传感器植入生活穿戴,可能是未来最大趋势。小野准备购买一款手环,做了一番研究以后,发现苹果、华为和小米这三个品牌是最受欢迎的,而且价位分别覆盖高、中、低三档。

图片

在量化自我领域,他发现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医疗领域,另一部分是教育学习领域。

右上角的图表显示,2013-2017 年中国医疗大数据市场规模呈现逐年稳步增长态势。

第二个量化自我的领域,是教育学习领域:如匹兹堡大学开发了一款软件以判断学生注意力。

第三部分是小野最感兴趣的自我管理领域,通过时间记录等可以对自己的行为分析和个人生产力效率监控,都藏在这个里面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野从最基础的工具清单整理开始。


第三站:工具之旅

图片

小野花费了大量心血,依据精心设计的工具的评价指标和分类原则,整理出一份量化自我工具清单,左图展示了部分清单。

图片

小野再接再厉,又整理出了生产力工具清单和开智达人工具清单。他自己也获益匪浅。比如,他用大纲体软件记录随堂笔记,用时间记录APP训练自己更准确地感知时间与工作量的颗粒度。

半年后,他升职成了部门技术主管。

而在量化自我这条道路上他也开始越走越远,朝着生产力黑客的目标前进。


第四站:实践之旅——QS篇图片

QS是目前全球最专业的量化自我社区。研究的主题五花八门,最新的包括行为控制、跟踪冥想效果、情绪测试等。

QS Meetup是QS们的线下交流平台,他们鼓励透明、分享、互助。目前主要分布在北美和欧洲,大陆目前还没有。这让小野感到有点遗憾。

而QS里小野最敬佩的大神就是这位Stephen Wolfram叔叔。

图片

他是QS社群的传奇人物,是追求极致的生产力黑客。他在过去的 40 年里,一直是计算思维发展和应用的先驱,是多家人工智能公司的创始人和畅销书作者。

图片

这是他从1990年到2012年,22年来记录电子邮件的收发数据的动态图,这就是所谓的数据描绘人生吧。小野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有这样一幅自己的人生地图。

图片

还没完,Stephen大神甚至还通过抓取facebook数据,构建了个人Facebook 信息管理驾驶舱。

图片

他还依据和朋友联系的疏密程度,绘制成一张朋友圈关系动态图谱。

图片

当然,他依然充分发扬了QS社群的互助分享精神,帮助QS社群的很多朋友构建了自己的朋友圈图谱。

图片

除了不时去膜拜下心目中的大神,小野明白,更应该学习量化自我总结出来的通用经验,在他看来,图中量化自我四步走是他认为最好的量化自我实践,包括行动前的提问,记录过程中的观察,基于数据分析的推理和在分享中的洞察。


第四站:实践与分享探索——时间胶囊项目篇

图片

小野在量化自我摸索实践中,发现生产力相关数据,尤其是时间记录,在数据获取和数据分析端都困难重重。小野尝试过多次,都是半途而废。

机缘巧合,小野发现开智的皓同学组建了一个互助分享的时间记录群——时间胶囊孵化器。

这是皓同学在时间记录建模中,运用的信息分析四步走:分别是信息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加工以及用图表形式展现的信息报告。

图片

从跳跃的数字,小野恍然顿悟,在似水的年华中,朱自清的人生匆匆之叹息犹在耳边,而小野似乎在这个量化自我数据里,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他发现,以前太过重视他人的眼光,现在通过量化自我,他才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好,应该花更多时间去陪伴家人、照顾自己、实现梦想。当然,还要仔细聆听时间的脚步。

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小野加入了时间胶囊,与开智的优秀同侪们一起,从最小行动—时间记录着手,开启探索量化自我的奇特的一生。

团队介绍

图片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现在,小野站在时间的这头,邀请你,亲爱的朋友,一起加入时间胶囊,看涓涓溪流,肆意大海。

小野的的量化自我探索之旅,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请允许我介绍下我们的团队,我们是

(合)开智 量化自我团队

(胡杰颖)我是胡杰颖,我在深圳

(安庆虎)我是庆虎,我在北京

(朱婧)我是朱婧,我在北京

(刘旭轶)我是旭轶,我在山东

(皓)我是 皓同学,我在奥克兰

(叶)我是小叶,我在昆明

最后,我们要感谢:王蒙教练、吕涛和Alex观察员,以及我们一位神秘嘉宾。

谢谢各位,感谢聆听。


Changelog

  • 2019年11月18日 V2.0 二稿(第三人称–社会意向性)
  • 2019年11月17日  V1.0 初稿(从『我』来讲自己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