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生活,十全十美

2019年12月48周语记

Posted by Hao on December 6, 2019

Q:怎么理解”改变可以改变的变量“?

A:

这是阳老师最近去深圳做的一个演讲主题,演讲内容未知,先根据个人理解解读,再和阳老师后续演讲稿做个交叉验证。

首先拆解下,”改变可以改变的“,反过来说,就是接受不可以改变的,这句话有点鸡汤。因为其中的关键点没有明确,即到底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不可以改变的。换句话说,首先得清楚都有哪些变量,其次是如何针对这些变量进行筛选。这里我们就明白了,我们得做拆解,细化问题和可能的答案的颗粒度。

变量都有哪些,当然可以从时空变量关系进行拆分提取。如何筛选,得找出影响因子进行权重排序,还得明确当前资源的限制。这样就可以选择高性价比的变量。

当然,所有这些的前提,是这个变量在当前有限的资源条件下,真的可以改变,而不是走上完全可以提前预判的死胡同,所谓”做正确的事“。

Q:改变可以改变的变量,核心在于对变量的识别和利用?

A:

首先是识别出自己所处环境的所有外部变量和内部变量,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内部变量,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在特定的环境下,这些变量能够发生什么变化?会带来什么效果?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和阻碍的?这种源于对你自己个人的理解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反省心智。而这又取决于你的日常训练情况。

比如为了训练自己的反省心智,我从定量和定性两个维度进行每日三省。首先是定量维度,依据个人时间记录基于活动的最细颗粒度的反省,针对一天的三个主要时间段,上午、下午和晚上这三个时间段分段进行反省总结,即所谓的每日三省。然后基于此往上的日、周、月等总结;定性维度,就是从老祖宗总结出的三个经典变量进行反省,从事情,人际关系和学以致用三个角度反复自我拷问。慢慢对于内在的变量在多场景下的适用情况会越来越熟悉。

信息分析中的职业分析,也是一个知己知彼,调试变量的好方法。首先通过各种科学测评工具,了解自己是什么特质的人,其次,通过职业网站了解该职业的具体情况。然后通过内外匹配,框定大致范围后,就可以批量试错。先选择一个大方向,采取有针对性的、强目的性的输出,根据反馈进行总结调整,避免犯同类型错误。这套方法,即框定方向,批量试错,反馈总结,沉淀迭代,调整后继续新的循环,就会靠近自己理想的方向。这其中,就是控制其他变量,调整目标变量的过程。

Q:如何结合自身理解由心理学家 Hefferon 和 Boniwell 提出的品味生活的10种策略?

A:

积极主动品味生活要比消极被动应对生活更加重要。类似于有限的游戏和无限的游戏,如果说你任务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无限的游戏,你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享受身心合一的状态。你也不会有”终于解脱了“的短暂痛快后的迷茫,没有高考完后撕书的享受。

正确的姿势,是更细颗粒度地感受和放大生活给你带来的各种美好,即便现实生活中不如意十有八九,即便被生活的重担所压趴在地上,你也可以选择索性躺下,一嗅泥土的芬芳。所以圣人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始终能泰然处之,就像孔子对颜回的赞许:”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细看由心理学家 Hefferon 和 Boniwell 提出的品味生活的10种策略,忽然觉得当下的语音记录,有不少和这些策略有相当程度的契合关系,这种高频、深度的自我觉察的确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幸福感和对生活的敏锐度。于是,干脆量化盘点一下自己日常的生活习惯和对应的10种策略的关系。

QJf9hT.png

Q:长期看如何更好的内隐课程知识?

A:

最好的方法,结合自身的根据地,营造实践的场景和闭环。而在当下的休整期,可以进行系统地学习。

首先是最细颗粒度记录,把所有知识点,一字不落的记录下来,纳入到自己的知识库,可以随查随用;其次,打散原有结构,按自己的需求重构,比如,设计符合自己个人需求的清单系统;然后,生活中各种应用场景都转化成一张小小的卡片,和这个清单系统进行映射,同时进行修正和扩充,长此以往,就可以真正内隐自己的清单系统里的知识点。

如果按照机器学习的构架,首先利用拿来主义,化用别人知识体系为己所有,演变成自己的初始算法体系。然后通过不断输入的训练数据,修正、优化、迭代个人算法体系。以后的输出就必然都会经过这套个人算法系统的处理和调校,越来越符合自身的进化方向和目标。

换个角度理解,要处理的卡片处于个人的工作记忆中,而清单系统背后的知识库处于个人长期记忆中。 清单系统就类似于介于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的桥梁,也是可以提取的index、索引。每当你处理一个新的卡片,就利用有限的工作记忆中的index,即清单系统,把背后存放在长期记忆里的知识网络给调用出来,反复的提取、调用和关联,利用这样的外挂系统,最终可以把清单系统的知识给内隐。而最底层的知识库是务必最细颗粒度,保持原貌,以保证在单点追溯的时候可以获得尽可能全面真实的信息。

QJfpNV.png

Q:怎么理解万物皆备于我?

A:

进步神速的人有什么特点?答案是,他们会有自己的核心诉求,有自己的根据地。他们自始至终在努力地为自己的根据地添砖加瓦,而不是被别人拐偏了,失去了自己的锚,随波逐流。

越是和高人打交道,越得警惕这一点,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非常自洽的系统,他们做的任何事在为所做的事都是在为自己的体系添砖加瓦,或者至少在寻找双赢点。所以,你自己需要思考的事,这个点对于你是在哪呢?而不是和牛人拍照合影握手吃饭刷存在感,沾仙气。

挖掘自己的核心诉求,打造自己的根据地,构建自己的核心体系。基于此,你才知道如何发力,如何以正确的姿势和他人协作,如何确保路径清晰,不至于中途迷失方向,所谓万河归海。

如果你还处在探索期,那么最好保存仅有的力量,按兵不动,不要轻易出牌,转而向下打磨自身核心技能和提升底层认知水平。比如信息分析能力、论证分析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看好书,多结交有趣的人。易经的理论,变卦比不变是凶多吉少,一如病虎,蛰伏多时,只为唯一一次的机会,确保一击必中。这就是对万物皆备于我的极端压力测试。

Q: 后续如何优化和调整语音记录日课?

A:

依然保留基于语音记录的反省,包括时间记录、固定问题、每日关键词以及自由问答,这些日课都有助于持续深入地思考。

不受限于每天1万字,而是分散到日常各类场景,比如读书卡片、行动卡片等。通过每周语音记录周报进行快些慢改的闭环,结合快些慢改的写作清单,刻意练习,个人博客为自己的输出窗口即可。

逐渐形成不依赖于他人的自我反馈系统,不需要通过他人曝光、扩大所谓的影响力。明确写作内容处于更加私人的意向层级,这是一个取舍。目的是为了更高效、更富信息量、更专注于自我对话,把反省日课作为自己个人精进利器,而不是本身当做向外炫耀的武器。

Q:最近看的中国制造业纪录片,有什么感触?

A:

“传不习乎?”,课程知识和理论知识是服务于实践,在实践中打拼,是怎么都绕不过去的,没有所谓的乌托邦。撸起袖子下地干活,始终是最重要的闭环,不要把读书神话了。

和其他因素一样,读书也有自身的局限。中国古人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读书对于一个人的一生的影响是很大,但是我们也要挤出当下基于商业利益鼓吹的泡沫部分。尤其是,如果以功利为目的,个人不能故意放大这个因素而沉迷于其中,那只是给自己找一个理由和借口来脱离这个纷争而现实的世界。

社会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有很多动态灰色的难以言状的区域需要我们亲身体验,而这就要 尽可能的和这个真实的社会进行广泛的接触,甚至产生激烈的碰撞。这样可以充分的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甚至人性的局限。比如,人们共有的认知偏差,和自己特有的个性,会远比想象的难以改变,所谓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无论是主观不愿意,还是客观改变不了,事实就是,改变底层的性格缺陷成本足够高。

给自己的另外一个启发,如果要有长期的合作关系,无论是婚姻还是商业,性格这个大周期内难以改变的变量,是无论你多么重视都不是小题大做。

参考文献

  1. Willingham, Daniel T.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 A Cognitive Scientist Answers Questions about How the Mind Works and What It Means for the Classroom. 1st ed.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2009.
  2. 生活中压力无处不在,如果我们换个视角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