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019年8月35周语记

Posted by Hao on September 4, 2019

2019年8月26日

第一,人生没有终极意义,只有相对意义

第二,人生的意义在于寻找意义的过程当中

第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但是要明白,这些也只是相对的,不要去追求终极解

“ 我仿佛已经看见了时间的影子,希望不是幻觉。”

为什么最近源于日本的一些所谓工匠精神在中国这么的流行,实际上就是契合了这样的心理。就是我本身做的事情并不能感受到多少意义,但是,我需要想方设法的相信,这个事情实际上是有意义的。那意义何在?就是在这个事情上继续一条路走到黑,那么你自然而然就会发现意义了。而且我会给你树立典型的成功人士,使你明白你的目标就在远方,你的榜样就在远方。

这种方式有没有用?有一定用处,因为它给你创造出了一个能够寻找意义感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本身是有意义的。即便最后被奉为工匠精神的领袖人物,自己最终根本没找到意义,因为他已经走到了意义的终点,也就意味着意义的死亡。

中国是不大有激烈的宗教冲突,在庙堂里面可能同时供奉着儒释道各路神仙,大家都彼此相安无事。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本身长期处于生存环境相对恶劣,或者更准确的说,资源分配极度不平衡,又有着这么厚重的历史,慢慢留存下来的人们,明白生存才是首要的。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不会为了特定的宗教信仰而献身,也不会彼此仇视:台上的哪个神仙更“灵”他就拜哪个。

一个特别有趣的比喻,你在和人生意义纠缠不清的过程,就相当于是在和一个美女谈恋爱,你不确定她有没有背叛你,你也永远无法去求证。但是,你们在一起相处很开心,你也能感觉到实实在在的乐趣。你如果总是纠缠于这个美女到底有没有背叛你,而视而不见当下真切的开心和快乐,可能真的就没那么聪明了。

尼采就是这样的一个较真的人,他一直想弄明白你到底有没有背叛我,甚至用尽毕生的精力,去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也在所不惜。他忽略了和美女在一起的快乐的感受,偏偏要跟她死磕,天天掐着美女的脖子,问她到底爱不爱自己,到底有没有背叛他,而这个美女就是死活不给他答案,结果他也把自己给毁掉了。

而叔本华和庄子,则截然相反。他们明明知道这个美女是可能已经背叛自己。但是,他们却毫不介意继续和她花前月下,打情骂俏,谈笑风生,享受着当下的曼妙时光。他也不在乎美女会不会吐露心声,到底有没有背叛他。即便美女在某一刻突然想主动告诉他,庄子肯定会即使制止,手指轻摁在她的朱唇上,缓缓说道:如此良辰美景,享受当下岂不已然自在,一切尽在不言中吧,哈哈。

2019年8月27日

第一,苦难是让一个人保持清醒的一剂良药

第二,避免用狭义的数理科学去应对复杂的有机社会

第三,我仿佛已经看见了时间的影子,希望不是幻觉

过去的简单的因果关系,借助于统计学和概率论,进行定量分析,演变成追求相关性。或者是说,严格具有因果关系的规律的适用范围很小,更常见于数理化等实验性学科上,而对于社会学的指导意义不大,或者说是适用性很差。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抛掉确定性,转而寻找相关性,在相关关系中,我们就可以引入多因子和权重概念,即,放弃因果关系的一部分数理逻辑的确定性,而大大扩展适用范围和应用场景。

我们更关注近似解,更期望是达成共识。能开始基于这样共识的基础,产生协作是最重要的。从可行性和性价比上,抛弃寻求所谓最终解,拥抱不确定性,追求共识是理论发展和泛化应用的必然趋势。

2019年8月28日

第一,你该选择怎样的一生?庄子的逍遥游,还是柳比歇夫的奇特一生。

第二,罗素的《中国问题》,其实正契合了这句话: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1世纪,中国会给全世界展示基于东方哲学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第三,做一个有趣的人,最好这个有趣,有一点点高度,还能够穿越更大的时空周期。

北京语言大学谢小庆教授提到,西方人花了2000多年的时间,才慢慢理解了东方的智慧,东方人也是花了2000多年的时间,才慢慢的接受了西方的形式逻辑,以及西方的一整套科学体系。所以谢小新教授说,他一方面惊叹于自己老祖宗在这些方面有这么高的一个成就,而自己作为中国人的后代,竟然没有意识到老祖宗留下的这么多宝贵的遗产,而是靠西方的哲学家(罗素)才帮我们重塑信心。另一方面,他它被罗素这样具有的跨越国界和时空的学术情怀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所以可以做一个类比,如果你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比较没那么重要。你可以上知乎上,去搜索下,后面会有各路人马的答案,你无法一一证伪,只能依赖点赞数多的,权且相信。但是,如果是你自己重要的问题呢? 也可以这个思路,但是得换一个平台,换一批人。你去买这些主题相关的所有的书本,这些书籍的作者,一般而言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甚至是权威人士,这就相当于这个领域的所有大拿,基于这一主题,从各自专业角度给你上了一堂高质量的课,比某乎证据等级一定高很多。

2019年8月29日

第一,拿大周期的数据说话,不打嘴跑,定量又定性。

第二,语音写作就是每天给自己的思想之数松松土。

第三,构建2×2结构的个人反省系统,包括内容的定量和定性,信息公开度的对内和对外。

定量的方式就是时间记录,最细的颗粒度,可以精确到每天的每一个activities,然后以此递增。你的反省,这个定量就可以和你的定性完美的结合起来。你的定量的颗粒度,一定小于定性的颗粒度,这样在定性分析的时候,你都可以辅之以定量分析。比如,你在定性的分析过程中,需要找答案,需要拆解、向下钻取到更细的颗粒度,你就可以通过定量数据,进行细节分析,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个人自我管理的定性和定量跟踪、反馈和迭代系统。

区块链上的每一笔记录,都是不可篡改的。你的每一次时间记录,也在你的人生轨迹上,形成了一笔不可篡改的时间记录,你无论是做了什么事情,或好或坏或有益或无益,它就这样的过去了,永远不可篡改,伴随你一生,成为了你的一生的一部分。

也像是你在刻录一张光盘,一旦烧录,也是不可变更和修改的。时间记录也像是在刻录你自己的人生光盘,你所的任何事情都会被忠实的记录下来,不能篡改,因为人生不可重来,人生也没有后悔药可吃,说出去的话就如泼出去的水,等等这些道理,都是为了说明一点,人生是没有办法洗牌再来。

人生就是一条完整的区块链,人生就是一张由自己来刻画的光盘。如果说你利用这样的一个时间记录工具,去同步刻录你的人生,你至少会知道,此时此刻你就在刻录自己的人生,彼时彼刻,你还可以清晰的看到自己人生所走过的每个轨迹。当你把所有的同步记录,连接成片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这只是属于你的生命奥秘。你也会发现,此刻你已经打开了上帝视角,这个此前只有上帝才能看得见,你自己刻录出来的人生轨迹。

2019年8月30日

第一,一定要没来由地有空就拿起一本书翻几页,哪怕是每天十分钟。

第二,大脑应该像拉风箱一样,一定要不停的变换节奏,有张有弛,切换不同的主题书籍,切换输入和输出,切换不同的行为风格。

第三,想办法把传统纸笔、纸质书多多纳入到自己的学习、读书范畴。

中国人讲究中庸,讲究道法自然,讲究顺水推舟,讲究勤耕雨读,讲究“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入,无道则隐”,儒释道和国学里的很多道理,非常耐人寻味,能经得起大周期的科学验证,代表了东方文化和朴素哲学非常精髓和内核的一部分。它的特点是实证性的,即经过前人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总结,归纳出来的一般道理。

季老说,学问这个词汇单从字面上去拆解就已经寓意深刻,即学问不是单纯的读书这样单方向的输入,更不是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无效输出,而是一个相互迭代交替前行的过程。一方面,是你要去学,也就是你要吸收这些知识,要有一个持续输入的过程;另一方面,你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学,要带着自己个人的理解去问,这样在这个过程当中你才会发现有很多新的东西,因为你问的问题,其实是代表你试图从已知到未知搭建一座桥梁,发现关联。

所以问什么、怎么问,期待要得到什么样的答案,里面的学问很大。你问题的角度和深度,就能充分反映了你是对于现有的知识的吸收程度。有经验的老师很容易通过你问的问题,就能够判断出来你的掌握程度,有没有走偏。所以善于问问题非常重要,一方面是你在学习和输入,另一方面也是在主动构建和强化从已知到未知的链接。

2019年8月31日

第一,开智通识四课的关系正解是:以信息分析的data为起点,通过论证分析的逻辑推理得到claim,然后经由行为分析将个人或者小范围内达成的claim,推广到更大的范围内,形成一个共同的action。最后,决策分析基于此action确定在不同的领域的落地,以生成新data。

第二,语音写作于我目前的定位,重点是从学到思的消化器和产生创意的孵化器。

第三,南怀瑾先生在《历史的经验》开头的几篇文章,都是充分运用了反的法则,比如仁爱,仗义,礼乐,名器,刑赏以及学识的反,即文中所提到的流弊。

开智的特点是什么?它是传授你必不可少的技能,通过这些最小知识,作为个人的行动和学习指南,你可以自己去孵化出各种各样的知识。比如通过信息分析,你掌握了如何高效高质获取最关键的信息,通过论证分析,你知道怎样根据科学的方法,推演出新的知识。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底层的核心能力,凌驾于一般性知识之上。 这样,你不能只是单纯的学,更多的是要思考和消化,然后要大量输出。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开智的课程比较难,重在实践,重在作业,重在输出。

现在每天想说的内容相对较多,比较发散,输出文章不是现阶段自己的一个要目标,而是把自己的所有想法,和积累的东西都给倒出去,类似倒垃圾,尽可能清空。大脑就更加清醒,接受更多新的知识,产生更多新的关联。也算是拖延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即,在大脑中尽可能发酵,不要着急做约束。好比本来是要肆意成长的思想蔓藤,突然中途就要去捆绑、去塑形,急急忙忙地塑造成一个盆栽和盆景,然后供人观赏,这个不是我目前想要的。我现在就是让他杂乱无序的野蛮生长,然后成为什么样子完全不在我意料之中,说不定会是一个大大的serendipity呢。

2019年9月1日

“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时间记录对于你的意义可能才能够慢慢显现出来,时间记录是非常反人性的,是需要无比的毅力和把自己当做一个机器人的这样去记录。 ”

第一,有些人表面是独乐乐实际上是众乐乐,有些人确是反过来。得看清前者,小心后者。

第二,以后每年有一个旅游主题。

第三,真正的道理是大道至简,但是绝大部分人总是要坚定不移的走过很多弯路才能幡然醒悟,但这已经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 真正的道理是大道至简,但是绝大部分人总是要坚定不移的走过很多弯路才能幡然醒悟,但这已经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古往今来,众多的文人墨客,哲学家思想家们,对于时间都发出了无尽的感叹,因为在人生这个尺度上,恐怕没有比时间更加精准的度量,也恐怕没有比时间更加无情的,从呱呱坠地就开始进行倒计时。但是,对于时间的态度和认知,众所纷纭,而每个人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就构成了自己世界观的一部分,如何面对时间,这个你一生最重要的度量衡,其实就是如何面对你的生命。

在时间记录的过程中,你有一万个理由可以放弃,想做到柳比歇夫那样的人,毕竟是非常非常少数,也正因此,他才如此广为人知。当然,我们也只能说,他一生能有如此的丰富多彩,和这个只能有相关性,而非绝对的因果。并不能因此你就会有好的结果。 而即便你认定时间记录一定对你大有裨益,决定追随柳神的步伐,做好时间记录,你所要面对的困难和要克服的心魔的难度,都远远不是开始所能预计的到的。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人会完败在双曲线体现这个规律上,以失败而收场,只是早晚的问题。

你可以再进一步的追本溯源,这个事情出现的是意料之外,还是意料之中。如果是意料之中,你要去分析,是否自己最开始做的计划和这段时间实际的生活和工作特点和节奏不匹配。如果是意料之外的事情,那你要想一下这个事情到底属于什么层次,背后有些什么样更深层次的原因导致了这件事情的发生,是否是因为你的框架没有好的灾备设计,那这样你就得去优化自己的人生体系,得打补丁甚至优化架构了。

人的健忘程度和记忆扭曲倾向要比自己想象的大的多,通过时间记录,相当于让你人生的每一刻,都按下了一个快门,再把他无缝衔接起来,就形成了你人生的一幅真实客观的影像,你可以随时倒带重放。


-->